學會打敗仗

黃龍杰

失敗,何嘗不是人生的必修課?

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看,其實,每個人都能從勝負中得到寶貴的學習。勝利固然為我們贏得自信,成為未來奮鬥最好的燃料,但面對失敗,何嘗不是人生的必修課之一?失敗往往使我們難堪地發現,自己並沒有幻想中那麼美好,甚至喚回我們成長過程中被貶低、被羞辱、被冷落、被排斥、被遺棄的慘痛經驗。這正是需要面對現實,修補和成長自我的時機。真正失敗的,是不能化危機為轉機的那些人,是那些「我不喜歡輸的感覺」,卻只會用「送你一桶汽油,一支番仔火」來否認失敗的人。

台灣的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,多半把重點放在教孩子「不要輸在起跑點上」、「孩子,我要你比我更強」。小時候拼成績,長大後拼經濟。儘管號稱「德智體群美」五育並重,其實只有智育得高分,尤其是數理英文得高分,才是安全感和尊榮感的來源。不注重德育,所以有人為了勝利,可以作弊,可以送禮。不注重體育,所以不懂運動精神,也許可以勝不驕、卻很難敗不餒。不注重群育,所以有人只會獨善其身,不會合作盡責,不會和解雙贏。不注重美育,所以有人只想成功,卻不懂得海闊天空、魚躍鳥鳴。

據我的觀察,我們通常只想要孩子打勝仗,卻很少教孩子,萬一打敗仗怎麼辦。其實,人生就如歌唱比賽,第一名常只有一個;人生也常如選舉,落選的人常比當選的人還多,所以,「學會打敗仗」應該是攸關人人一生的基礎教育。

「學會打敗仗」這句話,不是教人未戰先降,做一個逃避競爭的失敗主義者。而是鼓勵人超越對失敗的害怕,用平常心接納焦慮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:「失敗是變得更聰明的唯一機會。」更聰明,有可能是發現自己的盲點和缺點,因此得以改進。更聰明,也有可能是清楚自己的實力和天賦有限,應該轉進到別的領域求發展,設定生涯新方向。無論如何,打敗仗都帶來好處。

寧可要「麥可喬登」式的失敗

在運動場上,所有的選手是習慣不斷地追求挑戰的,第一年沒有拿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獎盃,第二年你會拼命再回來參賽,即使那意味著再次失敗的可能。第一年拿下美國高爾夫公開賽的金盃,第二年當然會再回來,即使那意味著成功變失敗的機率。甚至退休後,也有人冒著被後進擊敗的風險復出,其勇氣豈不更為可佩?

麥可喬登就是最好的例子,他率領芝加哥公牛隊兩度三連霸,創下NBA歷史上空前,說不定也是絕後的紀錄後退休。又在球迷的期盼下,以近四十歲的高齡二度復出,想率領巫師隊打入季後賽。卻在嘆息聲中不幸敗北,慘遭淘汰,但壯志未酬的他會因此看輕自己嗎?舉世球迷惋惜之餘,會以噓聲嘲笑「喬登大帝」的不自量力嗎?

與其指望面對失敗挫折後的心理輔導或治療,不如平日在教育中倡導運動精神,提升對挫折的免疫力,預防心理創傷。我們應該教育孩子,不管在成績上或將來的職場上,失敗是OK的,只要是正大光明的失敗。光明的失敗比起骯髒的勝利好太多,有價值太多了,因為你可以光榮、大聲的說:這是「麥可喬登」式的失敗

在運動舞台上,這種運動精神的價值就更可貴了,因為勝負不但是能耐的競爭,而且是自尊的對決。美國的終極格鬥賽(UFC)堪稱當今全球最負盛名的擂台賽,在萬人面前驚心動魄、頭破血流的打鬥後,往往最感人的一幕,不是優勝者向全場欣喜若狂地耀武揚威,而是優勝者常舉起落敗者的手臂,請全場向這位可敬的對手喝采,完全放下幾分鐘前獸性的你死我活。這英雄惜英雄的胸襟和自律,常令播報員感動地說:「這就是運動精神!」

寧可打敗仗,也不打爛仗!面對人生中的種種競爭,固然要分出勝負,更要有超越勝負的胸懷與志氣!